六祖坛经的故事(八)
众人追杀 避难四会
时间:2012年4月13日 地点:江门茶庵寺 主讲人:明一居士
尊敬的各位善知识,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《六祖坛经》的故事。昨天我们讲到,三更时分,五祖在方丈室和六祖说法,六祖开悟。五祖大师叫他离开黄梅,回到广东。五祖亲自送惠能到了九江驿。东禅寺里面,知道了五祖的衣钵已经南传,纷纷追赶。其中有位师兄叫惠明,原本是四品将军,当然是非常剽悍的了。在后面一直追赶,终于就追到了。六祖当时担心他会加害自己,就把衣钵藏在路边的大石头上面,然后藏在草丛里面不出来。这位力大无穷的惠明看见了衣钵放在大石头上面,就想拿起来,怎么知道怎么搬都搬不动。当下心生惭愧,心里多少也明白了,五祖传法之人,果然是肉身菩萨。于是就说,“行者!行者!我为法来,不为衣来。”意思就是说,你跟我讲讲法吧!惠能听见他这么说,就从草丛里面出来,坐在大石头上面,跟他说:“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,吾为汝说。” 六祖就说,“你既然为法而来,那你内心要摒除一切善恶因缘的干扰,我和你说说吧!“经中记载,“ 明良久”,这几个字非常有意思。六祖大师说好吧,我给你说法。但是惠明等了很久都没有听见六祖说话。为什么呢?六祖就是等他“屏息诸缘“。等了这么久,六祖大师跟他说了什么法呢?大家听听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麽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“惠明言下大悟。
各位,我们来认真思维一下这里说的,“不思善,不思恶。“简单地解释,就是我之前教大家念的”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。“”罪从心起将心忏 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“,就是教大家要常怀感恩。
逢苦不忧,意思是遇到打击我们要保持平等心。平等心就能够不压迫自己心态。不能够说,内心强忍,心里想着我忍你,我忍你。这样你没办法透过去的。 穿透力才是一种修行的体现。这种穿透力可以令你内在的功德不断地增长。心能够生一切的法。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心是什么?其实是一种意识。不思善就是不落入善的观念,
不思恶就是不落入恶的观念。我们做善人,但是看到恶人就讨厌,我们就会堕入阿修罗道。看到善人,你喜欢,那可能会做判官。所以我们一切的观念都不要落入对立之中。
我们延伸一点故事之外的知识。据说当时六祖回到大庾岭就是现在韶关附近的那边五岭之一,韶关南雄县,广东湖南分界的地方。惠明,俗姓陈,鄱阳人,是陈宣帝的裔孙。少时于永昌寺出家,后因慕道心切,于是往五祖道场。
话说惠明听到六祖的开示,言下大悟。根据六祖的指示,“逢袁则止,遇蒙则居。”的指示,离开了。之后,他为了掩护六祖大师,就告诉后面追来的人说。这个方向找了很久都不见,到别的地方看看。可是后来,回到广东之后,六祖又被恶人追寻。 于是在四会,避难猎人队中。大概经过十五年零八个月,在这段时间常跟猎人随缘开示,讲经说法。猎人叫六祖看网,猎物一来就捕捉。六祖每当见有猎物落网的,就放了。因为猎队是吃肉的,但六祖是吃素的。做饭的时候,就拿些菜放到肉里面一起煮。人家问他,你为什么不吃肉啊?他就说,我肉边菜可以了。
故事讲到这里,我们讨论一下,佛门是否必须严持素食?这也许是一般初信佛者的疑问。究竟应不应该吃肉?有人说,佛在世的时候,僧团以托钵乞食为主,怎样严持素食呢?另外,佛在生前都没有制定素食的戒律。现代社会,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僧团都不一定是吃素的,例如今天的南传佛教的泰国、越南、缅甸、锡兰等国,甚至我国西藏等地的僧团都不是素食,为什么中原的大乘佛教要求学佛人吃素呢?佛门要求我们素食目的,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仁德之心,万物一体。一方面,是要根本铲除杀生动机,以维持全人类共同生存的根基。
我们学西藏,学外国的好不好呢?与其学远的,不如学近的。学六祖,六祖是中原人,广东人,他在四会十五年零八个月,坚持吃肉边菜。我们呢?还在吃肉的应当心生惭愧。
有一天,他知道,弘法的时机终于到了,在隐遁了15年多之后,他终于决定出山弘法了。于是他就步行到了广州,来到法性寺。那时候碰巧是印宗法师在那里讲涅槃经。
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了。话说当时风呼呼地吹着旗幡, 不断飘动。有2位出家人在那里争论, 究竟幡动还是风动。如果你说是幡动,幡怎会自己动?如果你说是风动,为什么看见的是幡动呢?六祖听见了,就说:“不是幡动,不是风动,仁者心动 。”意思是,只要落入这个“动”的观念中,都是“心”的缘故。
印宗法师听见了之后,大为惊叹,说:行者定非常人,久闻黄梅衣法南来,莫是行者否?” 惠能曰:“不敢!” 宗於是作礼,告请传来衣钵,出示大众。 宗复问曰:“黄梅付嘱?如何指授?” 意思是说,黄梅的五祖大师到底有什么秘密法传授给您,作为指导呢?六祖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五祖的心法:“指授即无,惟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”
大家记住六祖大师的这句话了,“ 唯论见性“。我们修行要常常观照,唯论修心,不能单单从行为上下手。修心是关键。佛法属于不二法, 二法非佛法。我们要慢慢地体会其中奥秘。
我们继续延伸关于六祖坛经的故事。法性寺在广州府城内西北,也就是今天的光孝寺了。印宗法师,今江苏省吴县人。出家后精研涅槃经,八十七岁圆寂。幡是一种窄长垂直挂的旗子,讲经的时候寺院里就拉起来。
禅定,即静虑,止观不二或定慧合一的境界,称之为禅定。解脱就是离束缚而自在的意思。不二之法是如平等之法。
这是《六祖坛经的故事》的开头部分。一开篇,就讲了很多心性的法门,教我们离开六根接触外面染污的世界。跟我念一念,身过花丛身不沾。所谓的解脱就是这样的境界。
生活当中呢?最重要的就是要离开一切对立的意识状态 。有智慧的人能够通达无碍。前面我们都在讲六祖出家之前的事情,下面一节,我们会讲到六祖剃度之后,说法的精彩内容。希望大家在生活里面,工作离开工作相,在行走中离开动静相,不断观察,能够把六祖的心法在生活当中不断实践,内化,变成自己生活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