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的故事(六)
神秀苦思 六祖作偈
时间:2012年4月13日 地点:江门茶庵寺 主讲人:明一居士
尊敬的各位善知识, 今天继读和大家一起研究《六祖坛经的故事》。上次讲到,五祖弘忍大师在三更时分,将神秀唤入法堂,问他:“这首偈是不是你写的?”神秀就说,“是我写的。不敢妄求祖位,愿和尚慈悲,看看弟子的智慧怎样?”五祖就说, 你作的这首偈,还没能见性。只是无相法门的门外汉,这种见解,觅无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无上的菩提,必须在一念之下,立即认识自己的本性、本心,看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。在一切的时中,都念念自见自性,了知万法自性无滞碍。 从一真如立场观照,了知一切法皆真,万境自如。 如如不动,无生灭。这个如如的心,离开人、法、 我执,显现真实性。这样的见解,才是无上菩提自性。“
这个自性,我们要不断尝试去理解。六祖和神秀继续说,“你暂且回去思惟一两日,回去再写一首偈送来。看看你达到什么境界,或入门没有。还没入门就继续修,如果入了门,就将我衣钵传授给你。“神秀作礼之后,就退回去了。 过了几天,神秀仍然是作偈不成,心中恍惚 ,神思不安,犹如梦中。这种行为就是五祖弘忍大师说他不见本性的原因。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对立,还有什么牵挂?人的恐惧源自于牵挂,更加深一层来说,是贪念。人的担心源自于思量、分别。如果没有分别、得失的心,心中就晴晴朗朗,来无挂碍了。所以当我们觉得恐惧、痛苦的时候,我们要提醒自己,是我们得失的观念,来折磨我们了。
大家跟我念,远离得失心 ,远离一切挂碍。大家记住了,离开挂碍、牵挂、得失的心态,三年后你们的福报就能增加一百倍。如果你挂念、得失的心离开,只要一个星期,你身上的疾病都会消失。可是要怎样离开呢?首先要观照一切法皆真,万境亦本善,内心就能如如不动。了无生灭 ,这个如如的心,就能够离开我人这两种对立。离开这对立的心,就能够如如不动。所以见性是自己内证的事情,以不落于善恶功过得失等分别的对待。
不落入就是不执着,不等于不理会。我们要能够分辨,善就是善,恶就是恶。遇善我们要随喜,遇恶我们不要发嗔恨心。就像我们喜爱莲花的清幽,却不能讨厌淤泥的肮脏。所谓莲花就是善,淤泥就是恶。没有淤泥,莲花就不能长养。我们学禅,如果不能从自己内心自证自见,而外求佛法,着于一个空,就等于缘木求鱼,徒劳无功。
我们读到看五祖对神秀直指本心本性的精辟开示,希望有所感悟。可是神秀回去用心意识来想 ,分别计度,思量揣测,不懂得沿着五祖指导的方向去思维,离开一切对立、观念,所以反而陷入了困境。
过了两天,有一位童子经过磨坊,诵这首偈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 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惠能大师听闻这首偈后,知道神秀未见本性。经中记载,惠能“虽未蒙教授,但早知大意”。意思是六祖虽然没有听过经,没人教过他,但是一个人经过长时间的领悟,刻苦积福,长养善根,就会有开悟的因缘。
开悟的人,就能离开一切常规,跳离大多数人的定势思维。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:一位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,问学生们是什么。不少人说是“0”,是圈,是环,是什么的都有。可是教授问学生们,为什么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这个圈里面,而看不到外面广袤的空间?禅就是一种活跃的生命力,带你从狭隘的思维当中转身出来。
可惜的是,我们的思想就往往落在对立的观念之中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离一切对立的观念。为什么要修? 因为我们要改变命运!不改变命运行不行啊?不行的!烦恼、疾病、痛苦、不幸会追着你而来,你永远都没有安宁的日子。所以我常常说,今世不修待何时再修?不如早点修行!这方面大家要思惟!
我们继续讲回六祖大师,他听见偈颂就问这位童子,“请问您诵的是什么偈呢?”这个孩子童言无忌,他说,“你这个獦獠不知道的啦!大师(五祖)说:‘世人不知,生死事大。欲得传付衣法。令人们作偈看。’“童子告诉六祖,五祖让大家都写个偈来看看。这位童子诵的就是神秀作的偈子。童子还转述五祖的话,说:”如果你能念诵的话,都能够免堕恶道。依此偈修有大利益。“惠能大师就对童子说说,” 我也诵这首偈,结来生缘。上人(尊称这位童子),我在这里舂米已经有八个月多了,还未曾到堂前。望上人您能够引我到偈前礼拜。“在这里,六祖大师对这位童子都这么谦虚,我们可以看到大师的胸怀。
童子就带着六祖来到这个南廊壁间,六祖跟他说, “我不认识字,麻烦上人(尊称童子)您念给我听。“那时候有个江州别驾(官名),姓张 名日用, 高声地为六祖大师读出来。惠能听后马上说,“我也有一首偈,请别驾您帮我写一下吧!”这位官员当下非常诧异,“你也有偈?你连字都不认识,居然会作偈?“六祖马上说,”想要领悟无上菩提的人,不可轻于后学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有意志。 若轻人,则有无量无边的罪过。“这位别驾的善根很好,马上就说,”好吧,你诵吧,我帮你写吧。“
在这里先解释一下,经中所记载的童子不是小孩子的意思,唐朝的“童子“是称呼依僧学法,还没授具足戒的青年出家人。再解释一下”江州别驾“这个词汇。江州是一个州名,隋朝改名为九江郡,就是现在江西省九江县。别驾是官名,即是州刺史。刺史巡行时别乘传车随从,所以称作别驾。历代以来都有这个官职,宋朝称之为诸州通判。张日用官为别驾是江州刺史之佐吏。没意志即是若没心智,犹言没有心智。
六祖惠能虽然不认识字,却不妨碍他开悟得道。所以六祖说的对,欲学无上菩提者,不得轻于后学。各位,千万别轻视任何人,一旦轻视,就获得无量无边的罪业。
我们能够对别人恭敬,运气马上就能改变。如果你不恭敬,身上积的怨气、毒素就越来越多。所以大家要好好体会,常行恭敬。 只有你恭敬他人,他人才会敬重你。恭敬能够广结善缘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里面就记载一位常不轻菩萨的故事。昔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代中,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。尔时有一菩萨比丘,他看到四众,皆悉礼拜赞叹。而作是言,汝等皆当作佛。他这样说时,每个人都嘲笑他。他看见人就礼拜。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见人就礼拜?他就说,“每个人的佛性都和我的佛性一如。他有可能是以后来度我的佛菩萨,所以我不能轻视。”大家听到这段话之后,都感到非常惭愧。既然待人恭敬能够广结善缘,为什么我们要轻视他人,横结恶缘?
有些人做义工就是这样,刚开始来的时候,对任何人都恭敬。久了之后,就开始傲慢了。很多寺院的义工都有这个弊病。死了之后就做寺院里的护法神。这么难得才得闻佛法,修了一辈子居然不能开悟,不能往生,难过啊!其实法会中,有很多人都是菩萨再来的。可是有些人拉帮结派, 有的甚至连师父都不懂得尊敬。这个获罪无量无边啊!
所以,从今天开始,我们都学习这位常不轻菩萨的行为,时刻恭敬、谦虚待人,广结善缘,降伏一切我慢之心。愿大家都福慧增长,吉祥如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