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的故事(一)
身世飘零 黄梅拜师
时间:2012年4月11日 地点:江门茶庵寺 主讲人:明一居士
尊敬的给善知识,今天我们来学习《六祖坛经》的故事。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,他的思想,深深地影响着并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。对于我们个人而言,《六祖坛经》给我们生活的指导,教导我们如何在浑浊的生活中,获得自由自在的心境。坛经里面,每一句都是一针见血。只要你真正理解了《六祖坛经》,你走的冤枉路会少了很多。我人生的转折点就是《六祖坛经》。
讲故事之前,我们首先讲经题。六祖坛经的全名是《六祖惠能大师法宝坛经》。《六祖坛经》是我们常用的简称。六祖是指东土禅宗第六代祖师,禅宗在东土是从达摩大师东来传二祖慧可大师,三祖僧璨大师,四祖道信大师,五祖弘忍大师然后传到六祖惠能大师。所以六祖是指惠能大师。在刘宋朝,先有一位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,在广州法性寺,就是现在的光孝寺,创立戒坛。并且立碑预言,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,到此坛受戒。以前的人确实非常厉害了。后来在公元502年有一位三藏法师,他在坛边上种了一颗菩提树。补充一下,佛教里面经、律、论称为三藏,都通达的人,为之三藏法师。并预言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,在树下讲演上乘的佛法,度无量众生。
唐高宗仪凤元年,公元676年,二月初八,六祖就在这里受戒受具足戒。具足戒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五百戒。后来,六祖在这菩提树下传佛心印。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戒坛,就把六祖的语录集会称为坛经。胡适之认为应以檀经,意为从木不从土。实为用土边的坛,因用泥砌的戒坛。
既称祖当然是大师,大师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。意在称颂六祖广度群迷,如佛一样。既称经当然是法宝。所以我们把六祖语录称坛经。坛经的版本有很多,有法海杂记本。法海是谁?是六祖的得意门生之一。此为本经为原始之本,但已失传。第二是敦煌写本,即是手抄本。虽然记录为法海杂记。但据考证,有所出入。
坛经讲得很细,《六祖坛经》一开始就介绍:“时大师至宝林,韶州韦刺史与官僚
入山,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,为众开缘说法。师升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馀人。
儒宗学士二十馀人、僧尼道俗一千 馀人,同时作礼,愿闻法要。僧尼道俗一千馀人 同时作礼,愿闻法要。”
这里一共有几重意义上的解释。第一是字面上的解释。首先是交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情。这里开经的“时“与跟佛经里的一时同义。在佛经里面叫时成就。是指时间存在却没有讲出确定某一时间。也可以说六祖大师到宝林寺,而韦刺史入山请法的时间。可依据法海旧叙,可推定为唐高宗二逢二年,丁丑年即公元677年春。
再解释什么叫大师?有人叫算命先生做大师,叫风水先生也叫大师。 大师是么?是佛。大家想想,我们称观世音菩萨做大士。意思是比大师还要低一级。观世音菩萨都只叫大士。那风水先生叫大师,比观音还大。大师是佛啊!本土文化引用了这个词汇,认为尊贵些。就好像打工的叫主管做老板。大师这个词被滥用了。 以前不能叫大师的,这称号太严重了。大师之称由佛的十种尊称而来的。佛有十种名号,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大师就是天人师简化而来的尊称。通于凡圣意,指德学堪于做群生的模范,能善于教戒弟子,一切应作不应作的事,称为大广大天人师。这里的大师指六祖慧能。第三个名词解释就是宝林。宝林就是指宝林寺,《旧唐书列传》作广果寺。大家知不知韶关宝林寺也叫广果寺?位于广东省韶关曲江县,现在叫曲江区南华山中。梁天监元年壬年五年,公元502年,至若三藏法师所创建。 504年,唐中宗辰龙元年,公元705年,七月十九日,赐名为中兴寺,后改为法传寺。
韶州是府名,隋朝时改为东行州。唐朝改韶州为紫兴郡,所以现在有紫兴县。有机会各位可以去珠玑巷走走,就是当时百姓云集的地方。元朝时设韶州路,明朝初年改为韶州府属广东省。府治是曲江,管辖曲江等六县。民国时期,废州府为县。曲江县是以前的旧址了。
我们再来看看,前来听经的是什么人?大家想一下,不是社会的普通人啊!全部都是有身份的人。没有身份的人是听不到。韦刺史到底是谁?是韦丹之子。先后任岭南任节度史,在名人大典内可查到。
书中记载,请师出成中大梵寺讲堂,为大众开缘说法。就是为众人广开法缘,而说法要。因讲经时是要升座的。师升座次,师当然是指六祖了。儒宗, 即学术界的领袖。学士,即一般的读书人。说明当时听众的环境,有什么人,有儒家思想的人。僧尼道俗一千余人。僧,是僧伽的简称,译做和合众。出家众四人以上称为僧团。比丘则为出家男众,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众。道,是佛教以外,信奉其它教派的人士。俗是一般的俗家人。法要是佛的要义。即是简单要略的法义。
这里的意思是,一时六祖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华南宝林寺。韶州府的剌史,与其部属入山,礼请六祖,到城中的大梵寺讲堂。那这个城是什么地方?不是现在的韶关市区,以前曲江才是城。现在的韶关市那时候是郊外。为众人开讲佛法因缘,演说法要。六祖登坛升座时,听众有多少人呢?我们看看,现在我们佛教人士讲经有没道士来听?没有的。就是自己的弟子自己的学生会来听,别的法师不一定来,更何况是其他教派的人士?为什么?现代人的我慢、我执很重,不如古人善根福德深厚。以前佛教不是宗教来的,所以不会引起其他宗教的排挤。 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宗教的呢?是宋元明的时候,佛教才慢慢演变成宗教的。在唐朝,六祖时代不是宗教来的,只是一种学术。那时候没有烧香,也没有超渡佛事的。超度佛事,是在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才有。安史之乱死了很多人,为了超度枉死的亡灵,才在各地建寺。在此之前,寺院并没有这么多。最早的寺院是作为高等学术机构存在的,相当于学校。寺院里只供皇帝的祖先牌位。庵是给女众出家人学习、安住的地方。 祠堂是老百姓供奉祖先的地方。庙是怎么来的呢?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伟人,人们在各地建寺拜祭,以怀念这些英雄人物。一开始只是把这个人的牌位放进去,后来还立像。例如关帝庙、文昌庙就是这样来的。所以寺和庙是不同的。以前佛家只是代表学术的。
现在各位能够来听经。唐朝之前,能够听经全是男人、大富贵之人。因为贪恋尘世间,以至今天变成女人,继续听经。所以,我们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,这么好的运气,我们给些掌声自已。其实现在的男人很多都是女人轮迴而来的。所以现在很多男人都有点女性化。现在很多女人都是男人转世来的。所以以前的社会是男人说了算,现在大多是女人说了算。女人比较历害。为什么?以前你们都是学佛的。有人问,现在为什么学佛的女人多,男人少?因为古时都是男人学佛,女人不学。女人在家相夫教子,老公回来就帮忙脱衣服,挂好衣服,出门时给他拿靴、穿靴。 将军也是这样,盔甲很重的,需要太太帮着穿上。
唐朝时候,佛教还是学术。不是宗教, 是关乎于人类、 法界众生离苦得乐的指导,教我们如何离开轮迴重要的思想依据。可是现在变成了宗教, 我们讲经其它教不来听了。坛经是禅宗最早的一部语录,禅宗是教外别传 的宗派。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面。而禅学的要义,即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
者何物?就是禅体。心本体的境界就是禅。无论是参是悟还是证悟。始终不离开绝对的心。绝对的心就是超认识的存在,是不能用二元对立来解释的,不能用分别思想来捕捉,更加不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达,只是实参来体会,才能明白自已的本心。
所以禅宗大德说,见自本性,才能自内亲证的智慧。禅上所讲不立文字,是要认识自已绝对的心性为宗旨。有人问,禅宗既然说不立文字,为何有这么多经典?这个你又错了,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。而是不执着于文字,不着文字相的境界。不是说不需要看文字,要超越文字的境界。
有人以为不立文字就是不作言传,就是不明所以。和大家讲一个公案,有人问,师父,月亮在哪儿呢?师父用手指向天空一指,叫你往那儿看。结果我们执着于这根手指,一直研究它是肥是瘦,好看不好看,结果反而看不到月亮了。
我们学佛也常常如此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《六祖坛经的故事》开头的一小部分,也是开宗明义的地方,能够在生活、修行上面有所感悟,不断超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