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的故事(三)
五祖开示 神秀作偈
时间:2012年4月12日 地点:江门茶庵寺 主讲人:明一居士
我们继续讲六祖坛经的故事,我们讲到五祖说:“吾向汝说,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终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离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” 徒众听到大和尚的吩咐之后,都退下了。有些人就说了,我们这些人 ,不须静心用意作偈了。即使作好了,拿给和尚看,也没有什么用。神秀上座, 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。不用说了, 一定是他得到。我们是不可能的了。一帮人就在那一直讨论。
话说回来,五祖叫大众做偈,其实是考验门徒修静的境界。旨在印证。如果尽在事相上打转, 就失去了意义。可是我们的修行,往往就是这样出现了问题。使劲在这里念佛,以为这样用死功就可以了生死。各位, 大家这个时候要观照了,现在这个当下,你们坐在这里就是修行。你往内看看,心里有没有烦恼?你的心去了哪儿了?要观照。现在的心是不是想家人了?是不是懈怠了呢?
我们的心终日攀缘,攀缘色声香味触法,攀缘我相人相众生相,好像八爪鱼一样,紧紧地抓住世间的尘埃。如果这些尘埃一下子没了,我们就会很空虚。为什么? 心里没有一个主宰的“我“。如果没人陪你,会觉得孤独;你坐得久,会觉得烦躁。什么是修行?就是穿透这种业力。
我们在禅堂打坐,一开始觉得非常轻安。坐到3、4个小时的时候,开始觉得难受了,有点烦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要观空。谁在这里烦?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六尘非有。哪个是我?
所以我们依缘而生。依缘而生就是烦恼,假如要我们放下攀缘心,我们就觉得难受死了,生不如死。 所以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修心,时刻忏悔。这样我们的道行才能够长进。生死的苦海才能离开。
我自从学透了六祖坛经之后,即使生病, 都没感觉到自己痛苦。因为知道了,病与身体健康,都是一种感受。快乐痛苦都是一种感受而已。是人不断地分别而已。执着种种状态,用记忆标识这种状态是快乐,那种状态是痛苦。这样的妄想分别,让我们贪嗔痴。
我们继续讲回六祖坛经的故事。这里讲到大家都不打算作偈交给大和尚了。神秀就思维了,“诸人不呈偈者,为我与他为教授师,我须作偈,将呈和尚,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?“ 就是说,大家都不呈偈,而我又是教授师,我要呈啊!如果不呈,和尚怎么能够帮我印证见解深浅呢?
五祖堂前,有步廊三间。话说神秀作好了偈以后,几次想去呈给大和尚看都没有成功。于是他就突发奇想,在画楞伽经变相图的地方,写下了自己作的一首偈。神秀写下了偈颂之后,心神恍惚,患得患失。禅是什么?就是直下承担。所以神秀这样的情况,即使他的偈颂写得再精彩,也是没有开悟的人。
他就这样,等啊等,第二天早上,很多人来到,看到这首偈 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 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大家见到这首偈都大加赞叹。五祖就说, 如果大家按照这首偈颂,不至于堕落地狱,而且能够有大利益。
我们来讲讲这首偈颂,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菩提树是什么?原名就是优钵罗树。这种树能够产生一种安定的气场。虽然五祖也赞叹这首偈颂,但是处处着相,知道神秀并没有入门。这个门是什么门?空门。可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,学习这首偈,却是有着巨大的意义。我们一起来看看,身是菩提树, 我们的身体应该好像菩提一样,散发出温暖的磁场。心则应该如明镜一般,做过什么,看过什么,善恶好坏,不留一痕不着一迹。不落入观念,不落入对立。
可是,如果从空性上面来看,神秀的偈颂句句有相。禅宗讲究“不住于相,如如不动“。看心则心有所住,勿使惹尘埃,就是看静在静中不攀缘于动,在动中不攀缘于静。看静则心住静相,故看亦是枉。如果你在静中发起观念,那么又是错误的。
当然,神秀大师这首偈也是非常精彩的。非常适合我们普通根性的人学习,可是六祖大师的偈颂却是一针见血,通达无碍。六祖的偈颂大家都非常清楚了:菩提本无树, 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为什么六祖说,菩提本无树呢?因为我们的自性无相。若有相就是生灭,生灭法就是二法,是对立之法,不是佛法。我们终日攀缘,落入了二元对立,落入了相对的观念。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比如你想,我要好好念佛,勇猛精进念佛,落入了精进的相。怎么办?大家记住了,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,身过花丛身不沾。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。大家记住, 一落入有相即是离了自性。一切都幻有的现象,所以《金刚经》说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
所以之前五祖开始就说,见性之人, 言下须见。虽轮刀上阵, 亦得见之。思量即不中用。为什么?因为禅宗说,一切的思量都是错误的。只要思维,就会落入五蕴之中。一切随缘,随缘而安。你的功德,福力就提高了。八字、命运都改变了。五祖见到神秀的偈颂之后,引出两句, 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这个地方非常精彩了。
五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他希望弟子悟入无相法门,神秀得不到不五祖的意思。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,依此偈修有大利益,长期诵也能见性。因为这是一个开始。身是菩提树,相还在。可是我们学佛就是要离一切相,行一切事。才能轻舟已过万重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