坛经智慧开创光辉人生(四)
——良好人际精彩人生
讲完健康人生,我们讲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光辉人生当中的重要作用。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什么? 第一,正确的人生态度。二,包容的心度。三、感恩、无我。感恩都不懂,怎么会有交际?没有交际的人,生活很辛苦。
六祖怎么说的?“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”为什么我们有烦恼?就是有邪念。为什么邪?心邪之故,得失之心重,人际关系就不好。人生能够以平常的心来与人相处,凡事包容。心如虚空,山河大地尽在我心。
“邪正俱不用”,告诉我们,怎么才能获得清净?应该以无垢无净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。二元对立是轮回、生死烦恼的根本。离开一切法能生巨大的菩提心。如果不生起菩提心,最深的禅定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。这些天人有很深的禅定功夫,就是没有利他心。所以,
没有菩提心的人无论是修禅还是读经,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就。
没有利他心的人,修禅、打坐、读经一段时间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,以为自己成佛了。佛是什么?证悟了性相不二的道理。六祖讲得多好,坛经的智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。
“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”我们的智慧不是靠外边来的,
只要我们的自性能够安定下来,一分定就有一分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? 从定中来。世间聪明从哪里来?学来的。和智慧有很大的不同。
聪明是逻辑推理。智慧却能够解决问题。“起心即是妄”,什么叫妄想?
起心动念。“净心在妄中,但正除三障。”真正的净的心在哪里?在一切的妄念之中纠缠,这样想,把自己弄得很烦。谁叫你求净?然后又想,那我什么都不想了,若百物不思,一念绝即死。
所以有一个故事,禅师吃花生。他说你吃这粒花生要是有味道,你就是凡夫。你说这粒花生没味道,你就是木头。怎么办?参。每天参呀参。参到透了,明白了。不需要回来问老师。因为万法归宗。
“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”。三障是什么?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。不是传统的中庸之道,是两边都不执着。所以正和邪的观念都不执着就是正确的人生态度。态度怎么改变?要包容。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。
用这个无念,时时刻刻体会当下一念。每次搞大型的文化节,我都运筹帷幄,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负责,你们以为真的不辛苦吗?辛苦啊!但是却不觉得累。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矛盾?为什么刚才老师说辛苦又说不辛苦,说不辛苦又辛苦?矛不矛盾?会听就不矛盾,不会听的人就没一点都不明白。不辛苦的是我的心,辛苦的是我的躯体。躯体累不累?当然累了!可是躯体累没有关系的,睡一觉就没事了。因为我没有执着。
《六祖坛经》的智慧,就是教会我们用包容的心态来处理人际关系。包容的心态怎么理解?打我不还手,人家问你借钱不用还,是不是就叫包容?
我们看看六祖坛经怎么说:“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。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。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。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。”这种真正空性的包容心态就会带来好的人际关系。
有学生想在我身边工作,我实验他看行不行。一开始我叫他在办公室工作,一会要他去厨房,一会要扫厕所去厕所。为什么要这么做?
因为我不想你执着任何外相。不着一切处的人,扫厕所平常心。当时我在云门寺学佛,已经开始出来讲经,带着很多学生,打着领带回到云门寺。一见到师父,师父就说法堂的灯黑漆漆,你快点爬上去擦干净。我身边的学生都很紧张,我说不用帮忙,我自己扛着铁架就上去了。云门寺的法堂把灯很大,要一块块玻璃拿开,一块一块慢慢洗,再擦干净。洗了十几盘水,终于洗干净了,怎么办?不会装回去。装不了我就打坐,想啊想。哦,明白了。赶紧装上去。
刚刚洗好灯,师父就走过来叫我快点装饮水机。饮水机我又不会装,搞了半天,装好了,又去做别的事情了。跟我一起去的有一位师兄,过去大家都很敬佩他的。他专门学特别深奥的经典,华严、楞严,《八大人觉经》。可是到现在为止,仍然庸庸碌碌,讲道理比谁都厉害,不过那是学术方面的,人生呢?一点都没有改变过。因为他的心不肯超越。我呢?师父叫我做什么都做。叫我装水龙头就装。因为“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。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。”
“若只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。即是法缚,即名边见。”边见是什么?边见是邪见之一。世间的邪见很严重,结婚就说要杀多少头猪才吉利。这种就是邪见,放生多好啊!又有人说今天的日子不好,不适宜出门。这是邪见里面是什么见?戒取禁见。意思就是禁一些没用的。
你出门就出门了,有什么吉利不吉利?没有打个比方,今天如果有人在公路掉了钱,对于掉钱那个人来说,今天是不是他的凶日?那对于捡钱那个人呢?是不是好日子?那究竟今天是凶日还是吉日?如果是凶日,意思说这个钱应该放到吉日,再被人捡,为什么马上被人捡了?这就是戒取禁见。在外道里面很常见的。
有一个外道打坐,见到一只鸡死了之后,一只脚站起来,死了之后魂魄上了天。他也单脚站立,怎么知到站到死那天都不能升天。还有一个国际的足球明星,很老了,开赛之前要捉个兔子,亲一口兔子的脚。
这就是我们执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结果。我们想要获得自由,人际关系好,只要我们六根接触在六尘内心不染着,就是六根清净。
六根清净就照见所有一切的事物,照见五蕴皆空。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。色,是一切的物质;想,是我们的思想;行,是变化;识,是我们心意识。只要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去分别、计较,清清楚楚,就是包容的心态。
具体怎么达到包容?感恩无我。怎么感恩?首先要做到六祖所讲的:“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”修道,修什么道?家有家道,商业有商道,人有人道,天有天道。“一切尽不妨,常自见己过。”常,就是时刻审视自己的身口意有没有犯罪,“与道即相当”。“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”。所有一切的物质,一切的现象,都有它的法则。你没办法改变他。这个世界很公平的。你烦恼干什么?有坏人就有好人,有生就有死,有相遇就有别离。你不需要烦恼的。
“离道别觅道”离开这个道,再去找别的道就等于莲花,离开了污泥,能不能生存?不可以。佛离开了众生,可不可以成佛?不可以。菩提如何得来?从烦恼来的,你离开了烦恼的对境,就没办法修正等正觉的菩提心。没办法在事业中超越一切,人际关系就有障碍。
不把坛经的智慧运用在人生中,人生就很多坎坷。即使世间人都很赞叹你,你顶多是好善吃斋之人。为什么?六祖说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生命到头的时候真的痛苦了,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了。
“若不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”什么叫道?行正,无染。什么叫正?
离一切对立名之为正。“自若无道心,闇行不见道。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你不要见人家的过失啦,因为你想做真正的修道人。不见他人的过失,你就没烦恼了。“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”你看见别人的过失,其实是自己内在的烦恼映射出来的。
比如你是牙医,首先注重人家的牙齿。认为你的牙齿这么丑。烦恼就来了。卖时装的人,一看见到你的衣服,又旧又不漂亮,这样的手工,就生烦恼了。做医生的看人脸色,脸色这么差,一定得病了。
发型师一看,这个人的头发不好看,烦恼。烦恼从哪里来?自业。自己蕴藏着一股业力产生烦恼。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没这种业因,完全不会有烦恼。你没这个发型师职业心理,你烦恼什么?
所以我们要好好地考虑、思维一下。“若是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”怎么打除烦恼?“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”什么意思? 睡觉就睡觉,吃饭就吃饭,什么都不需要烦恼。心别执着那么多。真正用心去帮助人家、关怀人家、感恩无我。你的人际关系自然就非常好了。
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正见名出世,邪见是世间。”世间是什么意思?就是充满邪见的空间。什么叫出世间?拥有正见就出世间了。怎么去包容?就是“若是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
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坛经智慧在人际关系方面给我们的启示。希望从今天开始,我们拥有更加完美的家庭、社会人际关系,一起用坛经的智慧开创精彩的光辉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