坛经智慧开创光辉人生(二)
——完美心灵开创光辉人生
时间:
第二讲我们开始讲解心灵的健康,我们说了,光辉人生的要素首先需要健康。而健康分为3个层面:身体健康无病苦,心灵健康无烦恼,灵性健康大自在。人有烦恼,无论拥有多少钱都不开心。怎么样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?
六祖就告诉我们,“若修不动者。但见一切人时。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。即是自性不动”。我们见到一切人的时候,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过患,就是自性不动。很多人听到这句后,就误会了,以为自性不动就是什么都不管了。见到杀人也不会挺身而出,见到偷钱包不会伸张正义,见到人做善事不会随喜赞叹。
这种人就学错了。不动的意思是心不动,不是人不动。有句俗话这么说,人动心不动,喜事更相逢。我们的心要不动,所谓不动,就是不住于相。六祖说,“迷人心虽不动,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”。意思是说,有些人执着打坐。总是告诉别人他打坐怎么有功夫,但一开口就讲他人错对,,非长短好恶,与道违背。所以,我们只要是用心看人家的缺点,就是不健康的心态。所以六祖一句话特别好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。
经文又说,“若著心著净,即障道也。”什么叫著静?执着。放下就是解脱。有一个这样的故事:一个人非常烦恼,就去问禅师怎么办。禅师说:“放下。”这个人说,“我实在是放不下。”禅师又说:“那就拿起来。”所以什么叫禅?心不执着就是禅,活活泼泼的境界。
很多人以为,端身正坐,几个钟头都不动,就是有禅定的功夫。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:两个徒弟在禅堂打坐,其中有一个徒弟很正,另一个徒弟坐得歪歪斜斜。禅师就用香板打那个坐得很正的徒弟。徒弟就问他,“师父我坐得这么正,为什么你总是打我?师弟坐得这么歪,你又不管他”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啊?因为他有错对之心,执着这个相,对比相,攀缘相,就与道相违了。
什么叫打坐? 六祖讲得非常到位。“何名坐禅?此二法门中无障无碍。于一切善恶的境界之中心念不起。内见自性不动,名之为禅。”
什么叫禅定?外离相名为禅,内不乱名为定。所以我们的心不乱就是禅定。很多人想通过坐获得禅定,可是坐在里面,心乱糟糟的,总是觉得说外面很吵。为什么要排斥外面的境界?吵与不吵,与您有什么关系呢?
不会坐禅的人就要找静的地方,会坐禅的人不需要选地方,哪都可以坐。用静就是攀缘。禅宗是见性大法,一针见血,直接不理会外部一切的境界,无论行雷闪电敲锣打鼓都不为所动。
有一次我和一位居士经过南海盐步的内衣批发市场,到处都是戴文胸、穿内裤的性感女人的广告。这位居士怎么样呢?扭开头,故意不往那边看。我就说他,你着相了。你起心动念,认为这是一个性感的女人。我告诉他,不用着相。母猪也不穿衣服啊,为什么见到母猪又不扭开头?因为你执着这个相。可是你想想,衣服脱掉是什么?皮肤而已,皮肤扒掉就是肉,肉掉光了就是骨头,骨头里面就是肠子,
肠子里面就是屎。 有什么值得心动的呢?难道美女不用去厕所?一个女人如果十天不去厕所,全身发臭啊!
所以不需要执着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。这就是就是所谓的外不住相。因此,见到鬼怎么办?见到就见到咯,有什么分别?这个世间就是这样,有鬼、有人、有好、 有坏人、有傻子、有天才、有下雨、有晴天。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通通不住相,这才叫禅定。
古代,梁武帝身边的国师叫宝志禅师。有一天,梁武帝听说郊外
有一个禅师,坐枯禅坐了五十年。梁武帝高兴的不得了,认为终于找到了得道的高僧,很想请他回来,可是他偏偏不来。大家就认为他更加厉害了。所以世间人就是着相。宝志禅师怎么破所执相呢?叫梁武帝找一堆宫女,脱光衣服跳进水池洗澡。就叫上坐枯禅五十年的人过来,叫他一起和宫女洗澡。可是这个禅师不到三分钟,就受不了走了。
为什么?着相。这种打坐不是禅,不是功夫得力,只是执着,是一种邪道。为什么打坐打成邪道?因为他五十年都还没有觉悟。觉悟了自然下座度众生了。
所以大家注意了,不是打坐就一定是禅,禅有很多种。有外道禅、
邪禅,还有如来禅、祖师禅。真正的禅是心灵健康,充分的自由。心着相就不健康,外不著相名之为禅,内心不乱名之为定。什么禅能够达到上乘呢?发菩提心的禅就是大乘了。大乘行者,纵使他还没有成佛,菩萨、阿罗汉见到都行礼。何以故?菩提心故。因为怀有一个自利利他的心,无碍的大悲心,为一切众生而去学习。我们应该常常这么想,我为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在这里看书、在这里学佛,这就不同了。
所以坛经说:“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。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”所以很多人求定,不知道我们的本性是自定的,还求什么定?所以六祖说:“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“ 我们终日攀缘,要求定。可是不知道,越求定,心就越不定。心乱了,人就有灾难了。
我给大家举个非常通俗的例子:水为什么污浊不堪?因为被搅得乱七八糟,一旦定下来,自然就内外澄澈了。
“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”,就是古人说:“外离相即禅,内不乱即定。”外禅内定名为禅定,我们这样处事待物,就能心灵健康。可是我们常常害怕,不相信自己。总是自己做错事,错有什么关系,明天改过就可以了。还在想它干嘛?想就著相,过了就算,只要当下没做错事,能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。这样,心灵就能够健康了。
人都是有烦恼的,烦恼就是从著相而来的。心里得失计较得很分明:那个人对我好,这个人对我不好。 总是思量计较,这样你怎么能够健康?心情暴躁,心绪不宁的人,工作效率不高,事业很难步步高升,
处事一塌糊涂。稍微一点成功,得意忘形;受一点挫折,垂头丧气。
我们把这些成败看得很重,成功、挫折,几十年回头看看还算什么?
人生就是一场戏,能够把这场戏演好,启发身边的人,这样多有意义。有些人,当个芝麻绿豆官就眼高于顶,欺压百姓。一被贬官,心里难过,很快就脑中风、半身不遂、老人痴呆了。为什么?内心执着,深深不忿。所以六祖跟我们说心灵的健康要从禅定开始。
禅不一定要坐,而是坐也不执着坐,不执着一切境界。
有一个小故事这么说的:一个人天天送豆腐去寺院,看见法师们一天到晚坐着,非常好奇。那位法师看见他在那里东张西望,就跟他说:“施主不如你也进来坐坐吧!”这个人就想,这些人天天坐在那里到底想什么呢?我也进去看看。坐啊坐,见人家怎么坐他就怎么坐。
坐着坐着,一拍大腿,说:“啊!我明白了!”法师们都非常高兴,说:“施主,你开悟了?有什么境界?讲出来听听。”结果他说,“我想起来了,隔壁的人赊我三块豆腐钱没付。我终于明白你们为什么天天在这打坐了!原来就是想这些!”那些禅师还以为有什么境界!人家打坐为了了生脱死,他却想到人家欠他钱。世间人就是这么愚痴。
好像我们学习坛经,不是用觉悟的心去体验,而是文化、意识
来说法。因为自己心性上有障碍,所感觉到的境界就不究竟。《六祖坛经》就好比一头大象,心性有障碍的人学习坛经就是盲人摸象。
因为我们用心意识去学习,不能真正感知到六祖坛经的真实意义。
六祖坛经在讲心灵健康方面讲得非常透彻。关键就是不执着的智慧。这样就能够开创心灵健康无烦恼的光辉人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