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行住世
为中华民族道德兴复而奋斗终身
——无争白衣明一敬上
众生心是我心,
众生苦是我苦;
但愿众生得离苦,
不为自己求安乐。
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三万多天,弾指间纵消而逝。回观吾与圣贤皆是丈夫之身,圣者用此身留芳事业,吾用此身成就败瓦之事,是何因也?空过时日,今生已苦,当行圣道。痛苦是一直追求错误的东西,如梦幻泡影,有生有灭。儿时无知,妄执为真常,是故痛苦。世间之情事,亦复如是。 儒家所说,“君子乐于君子,小人枉作小人”。小人与君子同时为人之数载。“人无千岁之命,枉作百年计。”昔日吾之祖辈追续尘劳一生,今天其一生成果又夫复何在?我今愚痴不悟其果亦复如是。小人枉受诸苦,君子乐受万人敬仰。故小人枉作小人,君子乐于君子。人来于世,只是受业、作业而已。往昔恶种己播,今遇缘熟之得报,何不忏悔宿业甘愿受之?则业消心安。未来之果未生,何不及早种良因受善果之乐也?
人生苦多乐少,身外有八风苦。八风指尘世间煽惑人心的八件事: 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
1. 称:各种称赞,各种说好,人前人后为你宣扬,随时随地对你拥护,给你赞美,给你欢喜。
2. 讥:冷嘲热讽,厌恶讥嫌,专说无中生有的行为,随便议论你的长短,给你生气,给你烦恼。
3. 毁:言蜚语,毁谤中伤,使你信用蒙受损失,把你的为人说得一文不值,给你打击,给你阻难。
4. 誉:说你功德,扬你贡献,赞你是菩萨再来,称你是圣贤再世,给你捧场,给你得意。
5. 利:金钱物质,各项利益,有的当供养送来,有的作礼品赠到,给你受利,给你利益。
6. 衰:减损所有,破坏所得,将成的事业忽然垮台,已有的资用忽然失去,给你贫困,给你衰微。
7. 苦:身遭侵害,心遭恼乱,恶的因缘困扰生活,恶的境界折磨身心,给你艰难,给你逼迫。
8. 乐:随心所欲,顺适安乐,物资上的享受,感情上的满足,给你欢欣,给你快乐。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,能够吹动人的身心。
当我们愚到顺境的时候,就欢喜快乐,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,就苦恼愁怅,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。人若是为“称誉”而陶醉,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;人若是为“讥毁”而动心,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;人若是为“利乐”而所迷,人的尊严就会被利乐所葬送;人若是为“衰苦”而折服,人就会被衰苦所打倒。
身内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冤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织盛人生八苦:
人生第一苦——生苦。佛说,现实世界是痛苦的,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,本身就是痛苦的。 生生死死,何时尽?痛苦源于本身,痛苦源于活着。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。
人生第二苦——老苦。佛说,青春易失,少年不在,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。活的同时,已经死了。人的本体随时都在新生和死去。相对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,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?
人生第三苦——病苦。佛说,天有不测之风云,人有旦夕之祸福。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,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?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,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。
人生第四苦——死苦。佛说,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,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。死亡是新生的开始,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,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。
人生第五苦——爱别离苦。佛说,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,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,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。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的。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叫人生死相许。
人生第六苦——求不得苦。佛说,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,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,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,痛苦。追求着痛苦着,同时也在失去着。
人生第七苦——怨恨会苦。佛说,当爱不能弥合时,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——怨恨。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,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。贪恋、私欲为痛苦之源。
人生第八苦——五阴过盛苦。佛说,人所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、遇到的、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,会迷失自我,陷入痛苦。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,因而深陷其中。故佛说四圣谛之一名苦谛。
一切众生不能明了十二因缘法,所以轮转生死苦海。如果有人能真实明了这十二因缘法,意味着见到了实相法。能够见到实相法的人,就是见佛。见佛的人,就是见到了佛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一切诸佛,都是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的。
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,由于过去的一念无明妄动,便有了行为造作;
有了行为造作,便有了入胎的神识;
有了入胎的神识,便有了现生的胚胎;
有了胚胎,就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六根;
出胎后,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;
有六种触觉,就会有六种感受;
有感受就懂得爱;
懂得爱就会有执著;
有执著就会极力去夺取;
有夺取就会形成未来世的业因;
有未来世的业因,就会领受未来世的出生;
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,以及一切忧愁、悲伤、苦恼。
——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。
如果没有无明妄动,就不会有行为造作;
没有行为造作,就不会有入胎的神识;
没有入胎的神识,就不会有胚胎这个色身;
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;
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;
没有六种触觉,就不会有感受;
没有感受,就不会有爱;
没有爱,就不会有执著、夺取;
没有执著夺取,就不会造作未来生的业因;
没有未来生的业因,就不会有未来世的出生;
没有生,就不会有老死,以及忧愁、悲伤、痛苦。
——这就是十二因缘法的还灭门。
所以,人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因缘聚会时,果报还自生。业,分善恶业,何不带善业呢?人应当放下名闻利养得失斗争之心,积极随缘不变.。宁静方能致远,厚德方能载物。积善方有余庆,恶田善果岂能生?偷盗岂能富贵?《地藏经》云:“偷盗贫贱苦楚报。”做人应断恶修善,力行诸善,养活生计,广植阴德,福荫后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