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法在佛七应用之脱离三途苦
讲述:明一居士 撰写:觉行居士
各位善知识:
首先请你们生起无比的意乐心,为苦难的众生早日脱离三途苦和六道轮回,我们发心在这里学习佛法。今天的题目是:众生怎样才能脱离三途苦。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打佛七,它对众生有什么帮助。
什么叫禅?
禅宗以无念无住无相为核心.禅是思想超越.生命活跃.心灵自由的状态 禅在世间六种技艺中 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. 更能发挥无穷生命力. 禅是思想一种圆满的示现 禅是般若智慧在内心的展现
六祖说只要消除一切对立对峙的矛盾 我们内心就能禅定安宁,就能亨受禅的安祥 身心和谐安定 我们能远离 偏执 是非 人我 一切矛盾和斗争 我们的人生,我们的社会和谐圆满, 就能共亨和乐幸福的温馨大家庭
今天佛七主要讲禅,顾名思议是用七天的时间把自己的身、口、意融为一体,在七天内专心修行,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,专心向佛,这个也叫三密相应,当一个人三密相应的时候,他的命运就会发生变化。那怎样才能做到三密相应呢?祖师大德说,入道多途,总的来说主要有二种:理入和行入。理入就是为宗门顿悟,深信众生含灵同一真法性,但为妄想所覆盖,不能辨别,若能舍妄归真,凝聚壁观,无自无他,凡圣归一,这就是理入。理入是一种心性,其实我们念佛都是一种行为,最主要就是怎样把我们散乱的心凝聚到一起,如果一个人能把散乱的心凝聚到一起,他的身体、命运都会有所变化,而且可以影响他的家人。当遇到家里境况不好或子女不听话时,最重要的是改变心境,心境改变了,你身边所有的人和事都会改变,否则,你就会在痛苦中纠缠,永远跳不出来。比如我们学习佛法,有人问佛法是什么,就像你问一个人月亮在哪里一样,别人用手指月亮说:这个就是。而你不是看月亮,而是看他的手指,研究别人的手指,这个就是执着。佛法也是一样,法无定法,依法不依人。怎样才能做到法无定法,就是念佛、拜忏、诵经,修行、布施,如果二、三年都不见效,说明此法不适合你。念佛,我们的心就会平静,内心平静自然就平安快乐。所以人生道路上的痛苦,病困,家庭不和,子女不肖等问题,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,不能怪子女,因为自己没福报。我们来修心,是通过念佛的手段去修改自己心态念力。佛者,觉也,常常念此觉,觉自觉他,觉而不迷,行住坐卧,常觉六根一切凡情虚妄,这个才是觉,念佛,就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,要在这个凡尘之中,万缘放下,放下执着心态非放下生活事务,在这一天之中,达到身口意合一,这样,就可以改变家庭,甚至可以超越生死轮回。
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福报,第一,有没有人在你身旁讲是非。如果有,你就会运气不好,就是没有福报之人,你有没有看过国家总理讲别人是非的,你有没有看过在圣人面前讲是非的,肯定没有,如果有,那就证明你那时候的运气不好了,要知道听是非的罪比讲是非的还要大百千万倍,如果谁在你面前讲,就是在诅咒你,不是诅咒那个人,因为他在你面前讲那个人不是,他就把那些不好的磁场信息灌输进你的大脑,我们修行要懂得这个道理。
那怎样才能增加福报,所谓菩萨六道万行,布施为首,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,外财布施就是布施身外的财物。内财布施,就是精神布施和身体器官布施,还有法布施。曾经有人毁谤我,说明一老师每次讲经都讲布施,都是叫别人去做善事。其实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,你不做善事难道你会成功吗?当年净空老法师见章嘉大师,问他怎样学佛才能快速入手,他说:看得破,放得下。没错,你放下,就必须看破,你看破,就一定会放下,你放不下,就因为你看不破。后来净空老法师就问章嘉大师:要从哪里入手。章嘉大师说:布施。后来净空老法师回去把他心爱的书全部布施出去,为自己的修行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后来他说自己四十五岁必死,他的相貌不好,八字不是很好的,算命的帮他算过,会短命后通过布施也变成有福,他说今生得到的东西全部都是布施得回来的。所以有人说学净土,有人说跟随净空老法师学,要知道怎么入,盲修瞎练是不行的。不要看见别人念一句咒就塞起耳朵,塞起耳朵与听是非有什么区别,都是障碍你清净本性,其实我们来这里念佛,就是开始进入我们解脱的时光,别念家里,别念是非,安住当下就行。其实我们本来的佛性,与诸佛菩萨并无差别,就是因为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。
我们前面说了什么是理入,现在要了解什么是行入,行入就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境况,要怎样去应付对治。达摩祖师说,行入分为四种,一是抱怨行,二是随缘行,三是无所求行,四是称法行。
先说抱怨行。所谓抱怨行,就是修道行人,若受虎视,当自念然,我往昔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有怨憎,为害无限,今虽冒犯,是我宿世恶果劫数,非天非人所能见,甘心甘受,无所怨数。经云,逢苦不忧,此心生时,与理相应,体愿尽度,故说抱怨行,达摩祖师教导我们,我们遇到不好的东西,一切接受,接受了就不会相逐,问题就会解决,这个叫逢苦不忧。当我们遇到痛苦,就会生起怨言,想怎样去报复,那我们就痛苦了。我们要修到心清净,就一切都会好,如果你经常抱怨,就会招小人。人生不如意常之八九,很多人就是一直追逐生死轮回中的循境,去寻找不生不灭那种永恒的快乐,这就痛苦了,因为佛说过,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会生灭,人生有什么,就是生老病死,不管你是什么人,最后还是要死。有人经常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好,自己怎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,一出来就受苦。其实你是没有福报,你一直在抱怨别人,抱怨儿子不听话,抱怨丈夫不好,抱怨妻子不好,其实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,就好像《八大人觉经》里说的:贫苦多怨,多从贪欲起。因为有贪欲,故此造成自己的贫苦,贫苦就是从多怨而来。所以要熄灭我们的贫苦,熄灭我们的业障,熄灭我们在社会上种种不如意状态,心中一定要接受这种状态,不管是病困还是命运不好,也不管你是犯太岁还是天冲地冲,都没有问题。佛家最讲究缘分,不管你前世做恶,杀猪杀牛,杀人放火,你是不知道的,今世重新回归做好自己,就要活在当下,别抱怨别人,每天要过着感恩的生活,这就是行入在生活中的应用。
我们知道,常念佛就会成佛,常念恶就会得灾难,所以念佛时要学会感恩,在生活中要感恩,在单位要感恩。当别人说你不好时,你要感恩如果没有他打击你,没有他帮你消业障,没有他帮你消掉负面的情绪,你人生一定会很坎坷,所以我们要学会宽恕、感恩。有人经常骂父母,打父母,这样的人肯定会一生不平安,命运一片黑暗,要知道运气不是上天给的,是要我们用心去改变自己的念头才能得到,我们的心境每个念头都是念恶,怎么会快乐呢?所以要感召不如意的人生,首先是改变我们的念头,打佛七最好是每个月都能来,哪怕是一天也好,至少我们能够累积福报,广结善缘,这也是行入在生活中的体现。曾经有一个人,在单位里每个人都对他都不好,但他还是善对所有人,由于他广结善缘,没多久就让公司的老板提拔晋升,因为他没有怨恨之心,身体那股磁场就会改变,人的亲善力就会提升,号召力也会加强。所以我们要学会修行,修行就是修心,在生活中不要与别人计较,识自本心,逢苦不忧,要知道一切之法,皆由心生,我们想追求人生的快乐,追求内心的自由,就不要把我们的心放去生灭的世界,放去轮回的世界。其实,开心和痛苦是可以转换的。比喻,你现在肚子饿,是痛苦,当你吃饱了就开心了,但你吃得太饱,痛苦就会出现了。你走路走得太久,你就会辛苦,如果你坐下就会感到舒服,随着时间的流逝,辛苦又出现了,这就说明了苦就是本体,我们人生皆是苦,那怎样办?那我们就要逢苦不忧,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,有男人就有女人,有好人就有坏人,有天就有地,是对立的,你有快乐的一天,就必定会有痛苦的一天,有让别人称赞的一天,就有有让人骂的一天,有让人鼓掌的一天,就会有让人指责的一天。今天,我在这里讲经说法,我既要接受别人掌声的鼓励,也要接受别人骂我的准备,明白了世间是生灭的,那么我们就把不生不灭的心去追求永恒的快乐,也就是要恢复自性,心生种种生,心灭种种灭,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,要明白这个道理,如果不明白,人生就会过得浑浑噩噩,痛苦无比。
第二是随缘行。众生与我,并业缘所转,苦乐齐受,皆从缘生,人生在世,一切有缘就来,缘散则去,无需执着,若得胜报,荣誉等事,是我过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就算自己得到荣耀,得到好的果报,都是自己宿世所种下的因所感召,缘尽则无,何喜之有?所以,你今天做官又有什么值得炫耀呢,你今天痛苦又怎么会悲伤,人生在世,病就由他病,生老病死,已经定了的,该死就死,该病就病,该痛就痛,来了就甘心接受,心境平静之后,就会看到平等的心性,明心见性,你就开悟了,心中无所惧,做什么都会很顺利,行住坐卧,喝水你都会感觉到无比快乐,因为你不需要依靠生灭的境界来达到你平静的解脱,这样你往生后小则到天上,大则走出生死轮回,真正是得道升天。为什么有些人越修行相貌越好,就是因为心境平静,苦乐齐受,都是因缘所生。有人前世做了很多恶事,又杀猪又杀狗,认为自己业障很重,那怎样才能消除业障,就是要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要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。当我们遇到苦的时候,你忧愁,小孩不听话,你就天天念他,他怎么坏怎么不好,我们要想想造成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,是因为自己宿世的业障不好,不能怨别人,只有通过布施,行善积德,去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和命运。心境改变,什么都会改变,如果你心境不改变,你永远都是昨天的你,故此我们要扭转自己的心境,此心生摄,与你相离,所以叫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。
第三是无所求行。世人常迷,处处贪着,明知为求,智者悟真理,将一族返安心无谓,迎随运转,卖油施空,无有怨乐,功德黑暗常相逐,三界九居犹如火宅,有身皆苦,谁得而安,了达此处,舍诸有就是二十五有,如果我们明白了有身皆苦,即使由天人摔下来又掉下畜生道,始终有一天都是要死,缘尽还复来,轮回旋转,难道我们前世没有家庭,没有夫妻吗,所以我们今生今世一定要解脱。什么叫二十五有,众生被无名枷锁,生死所住,在行为上做了很多业,所以不能够脱离二十五有,在欲界有十四有,在色界是七有,在无色界是四有,总共是二十五有。欲界的十四有是什么,四四恶处,就是阿修罗,畜生,饿鬼,地狱,这个叫四恶处,四大洲,南瞻部洲,东胜神洲,西牛贺洲,北俱芦洲,在须弥山咸水海中呢,就有六欲天,四天王,忉利天,夜摩天,都兜天,化乐天,他化自在天,色界有七有,就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空天无想天,无色界有四有,就是空无处天,色无边处天,无所有处天,非想非想天,这个叫非想非非想天,破二十五有的烦恼,名之为静,破二十五有的业,名之为我,破二十五有的怖,名之为乐,无二十五有,名之为常,这个就叫常静我乐,就是四涅槃得,佛说世间法是无常苦,无我不寂,这种是方便法,佛讲出世间法,是常静我乐,这是真悟实法,无常就是众生,常就是法身,苦就是外道,乐就是涅槃,无我是生死,我是如来,不净是有为,净是无为,就是我们,无我,就是生死,如来就是真如本性,要做到静思无求。经中有云:有求皆苦,无求皆乐,判之无求,真为道行。这就是无所求行,达摩说,我们做到无所求你就会拥有一切,今天你有所求来念佛,你的功德就有限,如果你无所求的话,你功德就无量,你无一切心,念一切法,心都没有,你就在这里好好的念佛,这叫无所求行。
第四是称法行。性静之力,木之为法,此理众相思空,无染无着,无始无比,法无众生,离众生旧故,发无有我,离我旧故,智者若能理解此理,应当清法而行,法体无攀,生命财色要施舍,身无灵色,解脱三空,不依不住,但为去垢,称化众生,而不住于相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首先要随缘布施,别想着明天的柴米油盐,生一天,就布施一天,就念一天佛,随缘而安。如天气热,你就想想一下别人冻的凄凉,这样热都会很快乐,能接受就没有痛苦。另外,要随着生灭去念,生灭的心就是凡夫心,不生不灭的心就是圣人之心,这个叫无住相,所以称化众生而不住相,此为自行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,我们修行六道,而无所行,称为法行。我们在这里念佛,要无所念,不要想有念佛这个行为,把身心放松,很自然你就会得到清净法体,这就是行入。寂其宗教,深信众生,这个就是理入,所以上面说了抱怨行,随缘行,无所求行,清法行,现在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心境,佛说,真如佛性,一切功德,因各慧根,未审无名之心,一切诸恶,以何为根,就是因为无明之心,需要八万四千烦恼情欲,乃恒河沙众恶,皆因三毒以为根本。其三毒就是贪嗔痴,以三毒的心,自能具足一切诸恶,犹如大树,如果我们不需要这种恶的话,就要将贪嗔痴三毒去除,就必须要明白自己的本心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很难得到相应,由于这个三毒六贼,乱惑自身,出入生死,轮回六趣,受诸苦恼,犹如过江河,因小泉源,涓流不断,乃至未墨,我们都是为了这个六根,我们人生在世追逐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种感觉。如社会上有人包二奶,有人出去喝酒,就是追求一种感觉,这种感觉就是生灭,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因为你不在这里做而消失,就是业力,你今天去喝酒,你日后会受这种喝酒带来的苦果,你今天去包二奶,你会为包二奶带来苦果,人生就是这样,所以我们不要为了这六根而去生起争斗之心,别人称赞你,心里就欢喜,别人说你不好,你的心就苦恼,这样你就会生活在别人的观念中,很辛苦。我们学佛就要念自己,念自己真如本性,别追逐六根,别为了财色名食睡做诸种恶业,生死在六道轮回之中,即使你做到省长的级别,家财万贯,财运好,这么多钱又有什么用,人生在世,短短二三万天,转眼成空,一样会死,死了以后去哪里,你们想过没有,不需要那么执着。所以,求解脱者,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,能转六贼为波罗蜜,自然离一切诸苦。应该怎样脱离诸苦,就是把六贼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转掉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根,我们不要再追逐了,把六贼转为六波罗蜜,把我们的贪欲心而行行布施道,所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就是六道,如果你不明白的话,你住在寺院也是造业,念佛也是造业,做什么都是造业。有人问,六趣三界广大无边,若为观心,因何免无穷之苦呢,怎样才能够免了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这种苦,三界业报,为心所生,若能了生于三界,即出三界,三界者,即三毒也,贪为欲戒,嗔为色戒,痴为无色戒,故名三戒,又三毒造业轻重,受报不同,分归六处,故名六处,今天所有的痛苦的结果,就是我们所做的业因果报,不要在这个果报中兜旋不出,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。受果报,人就痛苦,众生不了解正因,迷心修善,味染三界,生三轻趣,。有人认为多做点善事,就可以灭掉自己一切罪,也有人认为做了善事就可以离苦,你做善是有善报,是有有漏的福报,报之就没有,这个叫迷心修善,要识自本心,达至本性。比喻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时刻都等着你回去,你贪念这里什么,眼耳鼻舌身意,贪的都是自己的冤亲债主,有生皆苦,万缘放下,流转生死,前世修了这么久为了什么,前世诵经念佛为了什么,前世持斋持戒又为了什么,一个轮回,今天又做回小孩子,所以我们要觉悟,做完小孩子又来这里念佛,念完佛,第二天又出生,持斋,念佛,做善事,帮助别人,换取的,只不过是一个生灭的人生,这就是迷心修善。未免三界生三轻趣,什么叫三轻趣,所谓迷修十善,妄求快乐,未免贪界,生于天趣,迷持五戒,妄起爱憎,未免于七,生于人趣,其实我们修十善,行于十善,如果我们认为做多些善事,就可以了脱生死,得到快乐,其实是多余的,如果我们做善事,就会上天堂,我们做恶,就会下三恶道,那应该做到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才对,迷,就是迷失,认为持戒就有福报,儿女就会听话,丈夫就会喜欢我,这个就是迷信。丈夫喜欢你又怎样,八十又要死,九十又要死,一百岁也是要死,迟早都是死,所以临终的时候,面带微笑,香花迎香花请,自然极乐国众大菩萨这样来迎接自己,到那时,你面带微笑,光中放出千尊佛来,让人们看一下,那里死得啮牙咧嘴的,我去助念时,看见那些死人相,真的是很难看,念了二天后,那相就开始微笑了。所以我要告诉你们,影响家里人不需要说极乐世界怎么好,不需要说阿弥陀佛怎么慈悲,跟他说说一下人生无常,种种苦空无我无一切,自然心体放下,不需要执着,子女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,父母可以慢慢引导他,所谓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你把他带到寺院来,等善人来教他,你的子女自然就会很懂事。
我们念佛就是把自己的念头降到最低点,用很短的时间来把思想凝聚在一起,全身放松,当你烦恼孤独,躁动不安出现时,你就用一句佛号安住。说到我们的修行,要逢苦不忧,遇喜不动。另外你们要懂得积福,因为第一、没福你可能连饭也吃不上,什么机会都没有,积福还能消除业障,第二、要戒,第三、要定,第四、发慧。所以戒定慧能熄灭贪嗔痴,但是怎么才能做到,如果你连烟和吃肉都戒不掉,就说明你没福。所以首先要戒,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这样你们学佛就会很精进了,慢慢就觉行圆满,最后达到离开三途苦的境界,阿弥陀佛!
明一居士每月新历20一23号在四会市六祖寺六祖殿打观音七.